logo
公益之左,商业之右,沃土在两者中间: 沃土工坊的社会企业实践
发布时间:2019/09/05 11:51

概述

21世纪初期是国内食安问题爆发的元年,“毒姜军”、“毒大米”、三聚氰胺、苏丹红……一个个食安丑闻曝光的同时也在撼动工业化食品生产的权威。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生产者意识到环境和食安危机,摒弃农药化肥,转型为生态生产,也因此孕育了一系列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机构,帮助农人改善生产技术。直至农作物收获了,才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卖不出去”。

从包销稻鸭米,到帮助上百位返乡青年解决返乡生存压力和生态农产品销售的难题,支持转型有机种植的土地近万亩,广州沃土工坊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小农生态农产品销售平台之一。从0成本的口碑营销,到营业额突破一千万,沃土工坊帮上万名消费者找到了食物安全的出口。

2006年,沃土工坊始于草根非营利组织,继而发展成综合性社会企业。2016年,沃土计划带动国内农业的系统性升级——成立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分享专业生态农业技术;2018年,建立沃土农耕学校,培育综合性的新农人;创立旗溪自然部落,让孩子有一个与自然连接的成长乐园。

十余年的时间,沃土和国内生态农人一同成长,既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又稳定了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沃土工坊的缘起、发展、社会影响和商业拓展等方面综述分析,意在为正在或希望从事生态农业、返乡青年工作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为城市消费者和生态小农架起一座桥梁


1、企业使命

广州沃土工坊(Nurture Land)是2006年初成立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创始团队关注“人身心健康与土地健康”之间微妙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意识到很多社会问题来自商业社会中“城市-乡村、农夫-土地”之间的掠夺关系。沃土工坊遵循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理念,从起初一个小仓库到如今上万名会员,帮助城市消费者和偏远地区的生态小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沃土工坊”的寓意是“在行动中滋养我们的心灵和土地,寻求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方式。”具体来说,沃土工坊是一个“生活圈”,通过帮助一些“小型的、尝试性的社会发展项目”,目前已在乡村教育研究、社区支持农业、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在地项目实践和支持。 

沃土工坊现在的负责人郝冠辉在多次分享中曾强调,“沃土工坊一直明确自己的使命:支持生态小农,推动健康消费。在农村,沃土工坊和农夫交朋友,支持他们开展生态农业;在城市,沃土工坊和消费者交朋友,消费者们有渠道可以购买到真正放心的食物。”


2、发展历程

2006年,沃土工坊由一群志愿者发起成立为非营利组织;

2007年,沃土工坊在广东地区开展农业考察,宣传CSA理念;

2008年,沃土工坊由团购一包稻米开始,走向支持生态小农的社会企业之路;

2009年,沃土工坊在官堂村的大榕树下,有了第一个18平方米的小仓库;

2010年,沃土工坊开始通过电子邮件,为消费者提供生态农产品的邮寄服务;

2011年,沃土工坊有了第一家30平方米的小铺;

2012年,沃土工坊租下第一个100平方米的仓库;

2013年,沃土工坊总部搬迁至华南碧桂园东门的500平方米办公楼,成立沃土生鲜事业部,专注于蔬菜配送业务;

2014年,沃土工坊上线微信商城,结束了长达4年多的电子邮件寄送服务,成立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为更多的生态小农提供技术服务;

2015年,沃土工坊营业额度突破一千万,支持数百名生态小农;

2015-2019年,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出版6期可持续农业杂志,发起8多生态农业互助共学的田间学校;

2017年,沃土成立第十年,完成沃土农耕学校众筹;

2018年,沃土成立沃土农耕学校,联合发起旗溪自然部落。


3、企业文化:不仅仅是销售有机食品,也用有机的方式管理企业

沃土在过去十余年一直在成长和变化。在机构创立初期,负责人郝冠辉曾在消费者合作社、社会企业和公益机构中选择团队定位,最终他选择了“社会企业”。在他看来,在当时那个阶段消费者的意识还没有到位,力量不足;非营利机构在设计项目时会因为筹款等原因有诸多限制;而社会企业既可以完成机构使命,又可以实现商业成功,是最合适沃土的选择。

对于企业管理,郝冠辉说其实如果搞明白有机农业的生产哲学,也就是搞明白了“有机企业”的管理哲学。所谓“有机企业”可不仅仅是销售有机食品这么简单。在他看来,有机农业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培养好的土壤,让好的土壤来培养健康的植物。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企业生存的土壤是什么,他认为最重要的人,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构成是人,不同的员工是丰富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堆肥发酵,才能培育出好的土壤。好的团队类似于土壤里面的团粒结构,具备强大的力量。所以沃土一直按照自己培养团队的节奏,不紧不慢的在生长。依赖于资本的快速增长,就像依赖于化肥长大的作物一样,看起来比较肥大,但是却是不健康的虚胖,对于逆境没有什么抵抗力。

沃土现在有3个独立的团队,60多名员工,他们有的曾是沃土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因为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而加入。沃土的服务对象首先是沃土员工,然后才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除了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沃土设计了一套员工成长培训路径,通过轮值做午餐培养员工的“匠人精神”、学中医、办读书会、组织非暴力沟通工作坊。沃土希望让员工提供服务的同时被服务,从而引导他们自己想过上可持续的健康生活,也把这种服务和理念传递给生产者和消费者。郝冠辉说“沃土每天都在团建,最好的团建就是一起做饭。”

 

二、和生产者的关系:重建人与土地的链接

沃土工坊希望和农民是朋友关系而不是雇主关系,郝冠辉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小农户种出来的东西卖不掉,沃土工坊就想办法帮他们卖。”


1、 选择生产者的标准

沃土工坊经过10年的摸索总结出了选择合作生产者的“沃土生态种植5原则”:

(1)生态系统思维:主张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管理农业,从生态平衡的角度修复土地,恢复生物多样性,适地适作,遵照植物、动物自然的生长规律,获得自然的产量与品质,并实现减少外来投入的、可持续的生态农耕;

(2)无害投入原则:在农业投入品上,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人工生长调节剂、转基因技术等;

(3)土壤改良原则:在土壤改良资材的选择上,选择与土壤改良和土壤可持续地力为中心的自然资材,实现在地循坏;

(4)自然防护原则:从农作物和动物保护的角度考虑,主张通过坏境的改善满足其生态需求,提高免疫力,当发生病虫害时,选择植物、动物或矿物源自然资材进行防护;

(5)可持续原则:主张将人作为生态农业系统的重要一环,通过保护农人可持续的生计与消费者食物安全权利,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体系。


作为一家生态产品销售平台,沃土工坊的“选品标准”不单单看重生产方式是否有机,更注重生产者的思维方式是否生态可持续。目前,沃土工坊已与全国百余位生态生产者采用订单式合作,合作生态农户来源主要为三部分:

一是返乡青年:经过生态农业理念相关培训的返乡青年,对农药、化肥、除草剂如何严重损害土地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生态农业技术有一定程度的把握。沃土工坊为他们提供销售平台,并努力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紧密联系,使他们安心种植,同时,消费者能享受健康的生态食品。

二是助农类公益机构发展出来的生态小农:主要指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长期在乡村驻点,帮助当地小农发展生态农业,对生产者的种植方式有一定了解,能起到较好的监管作用。目前沃土工坊合作的公益机构有绿耕城乡互助社、桂林山水涅槃、柳州的爱农会、香港懿传文化协会等。

三是生产方式转型的新农人:这些新农人有强烈的社会理想,从事生态农业往往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出于对坏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的思考。沃土也和这些有理念的小农场进行合作。比如广东清远连山的壮族瑶族自治县种植渔稻米的农户,就是由沃土工坊的工作人员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和协商后找到的合作农户。


2、把生产者当战友

农民们最担心的,就是转型做生态农业后的产量和销售,如果这两点能得到保证,转型做生态农业对生产者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沃土工坊一直采用订单式包销的采购模式,会对同一个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做一个评估计划,只有当一个生产者的产品都能销售完,才会和新的同类生产者下订单。因此刚创立的前两年,沃土工坊用70平米的仓库只帮三位农户销售生态米,而现在沃土工坊和上百位满足“沃土生态种植5原则”的生产者签订了采购协议,产品种类涵盖农产品、加工食品、衣物、清洁用品和书籍等。

沃土工坊是和生产者根据产量协商定价的,销售额的70%会返还农户。这样即使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产量稍微低一些,但是因为沃土工坊给的收购价较高,所以农民的收入是可以保证的。比如连山地区,农户本来种一亩水稻的收成是800斤,大约可以卖到1200元左右,和沃土工坊合作后,产量降到大约每亩600斤,但是由于每斤稻米的收购价在3.5元左右,最终一亩稻田的收益会增加到2000元左右。由于有了良性收益,沃土工坊的合作农户也会影响他们身边的乡亲们,让更多生产者转为生态生产。

作为一个平台,沃土工坊除了销售产品外,也耐心的陪伴生产者成长,更在农夫和消费者的互动中做了不少努力。搜索沃土工坊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不难找到各类热销的产品介绍。与常规销售平台不同的是,沃土工坊更希望把种植人的初心和种植过程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桃花石主人告诉你他的红枣是如何中出来的》、 《我很丑,可是我很营养》、《购买生态核桃仁,支持王坪爱乡会》,类似这样的故事沃土每天都有,十年的时间已经累计上千篇。

很多返乡青年在开始从事生态生产的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沃土工坊。百年栗园的王秀亮评价说“国内真心支持生态小农,帮忙卖产品的平台也没几个。要说沃土和其他电商平台的不同其实有很多方面,最关键是企业使命和文化不同于其他同类企业,企业领导人对行业的认知和发展方向也很清晰。”

沃土工坊给生态小农最大的帮助是帮他们赢得了时间,让他们可以一边学习提升自己,一边把生产和经营慢慢培养起来,稳步提升。受访的很多农友表示,沃土工坊非常尊重和配合小农的产品,让小农可以非常舒服的专心种植和把控产品的品质,很少担心销售的问题,连付款都是到货即付款,从不拖沓,生产者遇到困难时还会提供免息预支货款和技术支持等。

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沃土工坊也会选择生产者的原料做产品升级。比如云南的谢雪梅是一名“返乡大学生”。她曾经是香港社区伙伴的CSA实习生,在桂林的双山自然农园实习一年后,回到了云南的家乡,继续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实践自然农法。现在她种植有机天竺葵并用其提取精油和纯露,沃土工坊用来做成各类天然护肤保养品在平台销售。

随着消费者数量增多,沃土的产品运营质量也在趋向标准化,但有时也会出现生产者不够多,产品品类少,品质不稳定等问题。2017年,沃土的一位长期生产者李立君的生态樱桃被检出有化学农药残留。虽然最后的调查结果是在其使用的生物农药苦参碱中检出了农残,且由于和常规果园间没有足够宽度的隔离带导致农药漂移,责任并不在生产者,但沃土工坊还是秉着采购原则最终下架了这款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在平台公开了整个事件调查过程和结果,并放上了立君微店的链接,让消费者自由选择是否购买。

沃土工坊成为了帮助生态农友“活下去”的第一站。他们一边帮助生态小农改善种植方式,一边想办法把他们的收获与其背后的意义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加入支持生态生产。


3、分析与小结

社区支持农业(CSA)最大的意义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建立沟通。欧美国家的生产者大多是大学毕业的学历水平,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可以实现从生产到销售一站式工作。而国内大多生态农场或生态农夫不具备兼顾生产和营销的能力,需要一个中间组织,沃土工坊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中间的断层,让生产者可以安心生产,不必为销售分心,又多了一个分担市场风险的伙伴。

 

三、和消费者的关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1、把消费者当朋友

在2008年初食安危机的时候,几乎所有消费者选择食物的出发点都是出于健康的考虑,于是也就自然而然的找到了售卖生态产品的沃土工坊。沃土工坊并不愿意把用户称为“消费者”,更多的时候以朋友的关系相处,特别是早期给消费者提供的更多是信任。刚开始沃土工坊销售的小农产品品质很差、包装也土。在没有进行网络销售,只有消费者真的很认同沃土的理念,自己开车到店里来买,才会卖给他们。

2008年刚起步的时候,平台80%的销售都来自深圳、广州、珠海各地的华德福学校、幼儿园。这些华德福教育机构的食堂会选用沃土工坊采购的食材,家长们也会零散地从沃土工坊订货。因为华德福教育本身就是注重食育、注重健康、亲近自然的,所以他们对于生态农产品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也算是省去了消费者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当然,对于本来不了解生态农业的消费者,沃土工坊也组织过一些下乡参观活动,以及天然生活用品制作的工作坊等等。

沃土工坊并没有做很多的宣传,最初都是靠消费者们的口口相传,日积月累达到了如今的知名度和良好运营现状。沃土工坊的消费者很少有对产品发生误会或者不满意的情况,这也是得益于信息的及时公开。在沃土工坊的博客上,时不时会有新产品的详细信息公布,产地在哪里、种植者是谁、用的什么种植方法、加工方法,都会一一地呈现给消费者。有的产品是来自转换期的土地,这些消费者都会知道。有时发生减产的情况,需要适当抬高产品价格,平台也会详细地写明原因,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因为卖的是无添加的生态农产品,又是在湿热的南方,所以保存方法也有很多讲究。

就这样大家口碑相传,沃土工坊就做了一个消费者邮件列表,以电子邮件发送产品和农人故事,并寄送生态产品给这个长长的名单。后来微信出来了,郝冠辉觉得“适合一些有理念的人构建一个社区的概念”,所以沃土工坊就开通了微信,结束了长达4年多的电子邮件寄送服务。

十余年的时间,沃土工坊从一群志愿者已经发展成40人的专业团队,产品多达300多种,营业额也突破千万大关。现在的沃土工坊日常工作主要是推文-客服-打包-发货,和常规电商看似没有差别。但最大的不同是,沃土工坊的每一篇微信推文,都会不遗余力地向消费者介绍食物的名称、营养价值,农夫故事,让消费者了解选择的食物产自何处、以何种方式种植。

郝冠辉说如何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是最关键的。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沃土工坊的使命之一。而如何重建,创业之初,就有很多朋友提出用一些技术手段:安装摄像头、做检测等等。但是郝冠辉认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才是解决信任的最好方式,比如带消费者下乡认识农友,和农友交朋友。

但是沃土的生产者遍布全国,有些农友是消费者见不到的,所以创业之初,郝冠辉亲自在店里做店长,真诚的接待每一个到店顾客,给他们讲述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传达生产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态理念的坚持。到了后面消费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再和消费者一一认识,那么建立消费者对于沃土平台的信任就成为了关键。

如何让广大消费者建立对平台的信任,除了不断的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传递生产的理念,沃土也制定严格的产品标准。比如曾经发生过一批苹果已经抵达沃土仓库,却检测出有微量农药残留。沃土工坊当即决定,宁可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要保持对消费者的公开透明,将产品全部下架,停止销售。

作为消费者,大家心中主要的疑问就是如何保证这些生产者是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生产的,沃土是如何进行监管的。为此沃土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农友探访团队,对于新加入的农友,最少保持一年一次的拜访。不过和有机认证不同的是,沃土的团队不仅仅只是做监管的功能,而是更多的为农友提供生产技术方面的服务,产品营销方面的咨讯等等。

2014年,沃土更是专门把为农友提供技术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机构: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为农友提供专业技术服务。2018年,该中心联合北京农夫市集发起了全国三叶草参与式保障体系(简称“PGS”)学习网络,并且积极推动广东地区的PGS在地网络建设。让消费者、公益机构、生产同行都共同参与到农场拜访的过程里。推动国际有机农业联盟认可的参与式保障体系在中国落地,建立更加完善的信任机制。


2、沃土与消费者互动案例

在沃土工坊的消费者笑笑妈的朋友圈有一段话:“沃土已经是我们大家的共同选择,去到任何一个同学的家,厨柜里、密封罐里、客厅抽屉里都有很多相同的食品,给孩子们吃得也很安心。不仅如此,信任也是在沃土购买物品时在别处无法体验的。因为这种相互的信任像种朋友式的感情,在当今如此物欲的时代里似乎十分罕见。可这才是人和人本来就应该有的朴素的关系。”

三年前,笑笑妈因为与朋友一起参加沃土组织的农耕活动而与沃土结缘。“那次是去中山五桂山挖土豆。当时笑笑才两岁多,对土地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一见到那里的小兔子就开心坏了。我们吃的是土豆宴,摘了青菜立马炒了就吃。我是第一次在广州体验到这种亲子乐,觉得挺好。”随后,笑笑妈便通过订货表购买沃土的东西。那时物流还不是很方便,周末她们全家便开着车去到沃土的店里买。刚开始最受家人欢迎的是沃土的面条、全麦面、手工醋。笑笑妈还把沃土的好东西介绍给自己的同学、朋友。“现在我们随便去到哪个同学的家,吃的植物奶、胚芽饼、姜母茶、棒棒糖,都是在沃土买的。对这些手作的、健康的、不用添加的食品,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家长间的情感在流动,孩子的情感也在流动。”

笑笑妈为何如此信任沃土呢?她透露了两件令她特别感动的事。“有一次,我订了五斤黄姜,说一个星期后可以发货。可我等了十天还是没收到。我打电话去问,原来那批黄姜质量特别差,沃土把所有的姜都销毁了,并撤销了所有订单。还有一次预定土豆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听说也是把所有的货截流了,几百斤土豆全部拿来沤肥。沃土宁可自己有损失,只要货有问题,都不给已经下了单的客户发货。这是很难得的,在其它的地方是享受不到别人为你真心甄选产品的这份诚意。”

另外一件事,也让笑笑妈也更加信任沃土。“有个周末,我们第一次开车去到沃土的店里买东西,但没有带足够的现金,那时店里还没安装POS机,那怎么办呢?沃土的工作人员叫我先把东西全部拿走。他这么信任我?他说没关系,所有来这里买东西的都是回头客,当然可以拿走。我当时买了四五百元的东西,没付钱都拿走了。我跟老公说,有哪个超市可以允许这样啊?我觉得沃土对我们有这种全然放下的信任,不仅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货品有绝对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每一个买家当朋友。这种信任深深的影响到了我。不仅让我将沃土当成了‘自家的仓库’,并且影响我在日后的甜蜜事业中也流动着这种信任。”

 

四、沃土的转型升级

十二年的发展,沃土工坊早已不再是那个卖大米的社区小铺,已经是国内生态农业一个重要的销售平台。而在看似良性循环的背后,郝冠辉却看到了危机重重:小农和返乡青年普遍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的现状,导致生产的产品价格和品质不能够匹配,难以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如果不能够解决技术的问题,生态农业的推广将面临很大的瓶颈。


1、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2014年,郝冠辉发起成立了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以推广和传播适于小农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为使命。2014-2017年,中心组织过四次大的全国返乡青年交流会,召集了上百位返乡青年,分享交流各地经验,就生产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为了推动各地农友互助共学,至2019年,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团队已经与多地生态农业从业者协力发起8所田间学校,分别位于广州、四川、云南、安徽、湖北、海南等地;出版了六期可持续农业杂志,帮助生产者系统性地提高农业技术。


2、沃土农耕学校

生态农业最缺乏的是综合全面性的人才,“授之以渔”才是真正的解决之路。郝冠辉决定建设一所农耕学校、培养综合性的生态新农人。群力群策,他召集了圈内好友,30天众筹了100多万元。就在今年,他将学校确定在距离北京市区1小时车程的昌平和广东省中山市的旗溪生活农场,一个是200多亩的生态果园,一个是美好田园生活的现实版,有教室、图书馆、实验田、餐厅、宿舍和禅修室。农耕学校提供针对性的短期专题课程和系统性的长期培训,常年招生。

学校宗旨是以多元、开放、包容、尊重的姿态,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引领行业发展。课程涵盖包括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哲学教育、农业基础课程、农业专业课程、可持续农业各类农法系统课程、农场运营管理与规划等,邀请圈内名师专家轮流分享。

2019年,沃土农耕学校升级为2.0版,在1.0的基础上,更加落地,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愿景在校属农场的平台上落地自己的项目,内容涉及生产、加工或教育服务类等。现在的沃土农耕学校农场有果树、蔬菜、堆肥等生产项目,也有草本茶、果酱、果干、发酵饮品以及家事皂液等多个加工类项目,更有围绕生态农业生产、生活和经营的多方面的技术类、体验类的课程或工作坊等教育服务类项目,全年面向社会开放体验、学习、交流。


3、旗溪自然部落

为了让更多孩子放心亲近大自然,观察农场动植物成长,理解生态农业理念,沃土联合了五个在地机构,与志同道合的企业家、艺术家、生态种植专家和心怀梦想的返乡青年共同建立了旗溪自然部落。

旗溪自然部落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南麓旗溪村,占地面积近230多亩,是一个兼具生产、生活和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农场,常年开展蔬菜、果树种植,新农夫培训,自然艺术教育与体验,自然疗愈,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等项目,是沃土农耕学校的教学实践农场,也是沃土可持续生活中心所在地。

 

五、总结与启发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说,任何的组织都要问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服务的对象是谁?我们为他们创造了什么价值?

从一开始,沃土工坊的创始人朱明对沃土的愿景的描述是:在行动中滋养我们的土地和心灵。在外人看来这个描述也许太多形而上了。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愿景不仅没有变,反而更加的坚定和清晰:就是疗愈被破坏的土地,但是疗愈土地前首先需要疗愈人们的心灵,或者说必须认识到,人和土地本身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十几年来沃土团队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有机农业有没有未来,而郝冠辉的回答是:“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人类还想不想要未来,如果我们人类想要未来的话,就必须从保护好我们的土地开始……”

然而把愿景转化为现实,却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所以对于第二个问题“服务的对象是谁”的回答也和别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沃土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员工。从工业革命以来人是被资本视为生产机器对待的。企业必须反过来把员工当作生命来对待,只有把员工照顾好了,员工才能去能照顾好消费者。所以十年来沃土团队从学习到稻盛和夫的《活法》,到学习《匠人精神》,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从学习《儿童健康讲记》,和带领轮流大家做饭,培养正确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从读《生命喜悦的祈祷》到组织非暴力沟通工作坊,沃土带领员工走的是一条身心灵成长的道路。十余年过去了,郝冠辉认为沃土对员工的培养思路是成功的,相对一般的企业,沃土有着更加信任、敞开、接纳的企业文化。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企业为服务对象创造了什么价值”,郝冠辉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幸福感。幸福感是人类普世的追求,然而在这个时代人们往往在物质主义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其实幸福没有那么难,安全美味的食物、健康的身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土地的链接……这些都是幸福感的来源。在沃土工作的员工可能没有太高的收入,但是却有着很高的幸福指数。在郝冠辉看来,所谓社会企业,无非是回到商业的本质: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资本服务。如果所有人能够回到这个本质,商业本身就是公益。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是社会企业。

 

(本文选自黄志友、崔国辉编著,201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生态农业与有机乡村——新农人故事十则》一书)